近日,蘇超被稱為“蘇超”的隱秘江蘇省城市足球聯賽火爆出圈,一躍成為新晉的戰場“社交貨幣”。“一票難求”的太湖觀球盛況,層出不窮的傻雪網絡熱梗,讓“散裝”江蘇持續發酵。南哥
“比賽第一,蘇超友誼第十四”,隱秘不僅僅存在于足球。戰場在“蘇超”之外的太湖隱秘賽場,誰是傻雪幸福感和“理想值”的“真南哥”?從南方周末研究院日前發布的57城理想之城榜可窺一二。
因57城理想之城榜采集樣本有限,南哥本文分析對象為南京、蘇超無錫、隱秘徐州、戰場常州、蘇州、南通、鹽城、揚州八城,下文提及的八城均指代上述城市。

夏日清晨的蘇州拙政園。(視覺中國 /圖)
理想之城榜的評估結果,與“蘇超”積分榜截然不同。
?
在足球競技場上,南通、鹽城、徐州、揚州等蘇中、蘇北城市更勝一籌;而“理想之城”的比拼中,呈現出蘇南、蘇中、蘇北的梯度特征。蘇州、無錫、常州雪恥“太湖三傻”的名號,成為理想樣本。挨著太湖雖然“水”,卻足以滋養一方水土一方人。
剩下的一個,是蘇南的特例,生活“擺得一塌糊涂”,踢球也不賴的南京。南京在與無錫“水蜜桃”的“舌尖之戰”中再次保住了咸味的鹽水鴨,而在理想之城的“南哥之爭”中迎回“千年老對手”蘇州,最終以微弱差距位居第二。
若再細化到各分榜,蘇州領先于市民引力、公共空間建設,無錫生活舒適度最高,南京則提供了最優質的市民待遇。
蘇州作為江蘇理想之城“榜首”,在市民吸引力、公共空間建設和生活舒適度三個維度均有較好的表現。
2023年,蘇州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74076元/人,為江蘇13城之首。人均高收入的背后,是蘇州燒得通紅的“工業鍋”。
作為全國工業體量最大、配套最全、垂直整合能力最強的城市之一,蘇州2024年規上工業總產值4.68萬億元,僅次于深圳。工業之外,魔門塔、思必馳、科沃斯、追覓、匯川動力等“人工智能+”新勢力也在涌現。二者結合,正在推動蘇州由“制造大市”升級為“智造樞紐”,邁向未來的“工業AI之都”。
消費場景、文化場域等公共空間是居民與城市情感的紐帶,也成為衡量居民幸福感的重要一環。蘇州的表現是——購物中心數量僅次于上海、廣州,公共圖書館人均藏書量、影院數量均位列57城前七。數量之外的質量也并不遜色,其2023年消費者滿意度位列57城第4位。
有一組數據足以證明蘇州“激發有潛能的消費”的成效——2024年蘇州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突破1萬億元,成為全國首個躋身“萬億消費俱樂部”的地級市。
居民出行便捷度同樣重要。市內出行,蘇州地鐵9線織密“融合之網”,其千人地鐵長度在省內僅次于南京,公共交通出行分擔率達70%。市外出行方面,雖然因為沒有機場“談崩”了姆巴佩,但毗鄰上海虹橋國際機場、上海浦東國際機場,足以讓蘇州人實現“說走就走”的巴黎之旅。
承載著千年文明的南京,古為“六朝古都”“十代都會”,今為東部產業創新中心和區域性科技創新高地,城市氣質兼具歷史厚重感與科創活力。
雖然是經濟首位度“墊底”的省會城市,但其仍然有著省會之城特有的“烙印”——高度匯集教育、醫療、消費空間、文化空間、出行空間等重要資源,能為居民提供高水平的公共服務,在形成超強的人才磁吸力的同時,也產生了高昂的租住房成本、職住分離明顯、極端擁堵等降低生活舒適度的負效應。
具體而言,綜合考慮中小學生師比、“雙一流”高校建設、人均教育財政收入等教育資源的評估,南京僅次于北京、上海。
除此之外,南京還是2020年末到2023年末江蘇常住人口增長最多的城市。主要原因在于南京高端產業的迅猛發展——近年來南京培育壯大“2+6+6”創新型產業集群,打造“4+N”產業基金集群,以及相對寬松的落戶政策——繼放開大學生落戶、郊區落戶、降低積分落戶等門檻后,推出了“有房可落戶”政策。
無錫之所以為江蘇生活最舒適的城市,在于其適當的房價收入比、便捷的交通出行體系和在省內僅次于蘇州、南京的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。
雖然無錫的房價水平居于全省前列,但通過高人均收入的“抵消”,其房價收入比與常州并列八城最低。據統計,2023年無錫人均GDP達到20.63萬元,連續四年居全國大中城市首位。產業強、外貿勁、消費活,成為無錫經濟發展的活力源。
而無錫在其他三個分榜的表現也并不“拉胯”,其常住人口密度是八城中最高的,這成為其塑造理想之城的充分條件之一——高人口密度,通常意味著更高的城市基礎設施供給質量和運行效率。加上全國經濟百強縣江陰、宜興的加持,其職住分離度、通勤空間半徑均為八城中最小。
通俗來說,在無錫生活,你有很大可能住在距離工作地不算太遠的自有房,有著可觀的收入,能實現一定程度的“消費自由”,并且你需要的醫療、教育、消費、文化空間等場所就在住處附近,你可以非常便捷地享用它們。
中國消費者協會發布的《2023年100個城市消費者滿意度測評報告》顯示,無錫以93.08分的消費者滿意度位列全國百城之首。這正是無錫理想生活在數據維度的呈現。
諸城的“理想值”排位,與GDP體量有著較高的一致性。位列前三的蘇州、南京、無錫,同樣是經濟發展的“尖子生”。然而中后部城市群中卻出現了不少“翻盤”選手。南通先于常州3年躋身萬億之城,但“理想值”略微低于常州。而萬億之城的“后備軍”徐州,則是被揚州、鹽城“彎道超車”,暫居理想之城榜江蘇八城末位。
?
5月25日,“蘇超”第二輪,高喊“狼嘯江海 綠茵稱雄”戰斗口號的南通隊主場對陣首場落敗后由“常州霸王龍”淪為“吊州大蜥蜴”的常州隊。最終,“奪命書生”南通隊以2∶0戰勝常州隊。兩連敗后,常州已經退化為“巾州小壁虎”。
在GDP體量上,南通、常州常年位居江蘇的“老四”“老五”。
但在57城理想之城榜2024的評估中,常州超越南通斬獲江蘇理想之城第四城。
相近的“理想值”之下是差異化的路徑。南通在四個分榜的表現相對均衡,各項均處于57城中上位,而常州則是憑借進入57城前十的生活舒適度和市民引力實現翻盤。
具體而言,常州的房租房價收入比、職住分離度、人才友好度均是八城中最優的。也就是說,常州居民與無錫居民有著類似的生活體驗——具備高消費力的收入、可實現離工作地不太遠的租住房自由。而廣納四方的人才政策也讓其近年人口引力在八城中僅次于南京、蘇州。
南通由于常住人口比常州多出兩百多萬人,導致其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常州低了1萬元。同時,其職住分離度是八城中最高的。但是,更高的GDP也帶來了更豐富的公共資源——教育、醫療、消費空間、文化空間等資源供給均處于江蘇前列,尤以教育最為顯著。招生互不“掐尖”、教研互學共鑒、“真金白銀”促進均衡,加上崇文重教的傳統底蘊,讓南通高考成績連續多年領跑全省。
值得一提的是,南通的生態治理也頗有成效。對應到居民感受層面,即是八城中數一數二的空氣達標率和最大的人均公園綠地面積。
5月11日,“蘇超”首輪,蘇北經濟“大哥”“二哥”徐州與鹽城的比賽在徐州體育中心打響,最終雙方以1:1戰平。徐州與揚州的對決,將于常規賽第8輪展開。
在GDP之爭中,徐州以明顯優勢領先其后的揚州、鹽城。
然而,在理想之城榜的描摹上,揚州、鹽城似乎更精準。揚州勝在生活舒適度,鹽城則是在市民待遇上“大顯身手”,徐州領先于市民引力。在公共空間體驗感方面,三城差距較小。
因一句“煙花三月下揚州”名垂千古的揚州,是中國大運河原點城市,也是曾與長安比肩的“淮左名都”,歷史底蘊深厚、產業特色鮮明、工業體系完整。
在這里,不僅出門即可觀賞歷代文人墨客流連忘返的“運河圖景”,還能賺上錢。其2023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高于鹽城、徐州,而較低的通勤高峰擁堵指數,也為“打工之路”拂去些許疲憊。
2500余年的文脈流傳體現在其文化空間建設和教育資源投入上。其公共圖書館人均藏書量在八城中僅次于南京、蘇州。
作為長三角中心區城市和淮河生態經濟帶出海門戶城市,鹽城近年的發展著眼于四個字——綠色低碳。省內最長的海岸線、最大的沿海灘涂,成為其風電、光伏等新能源產業的發展基石。
零碳理念也隨著零碳社區、零碳公園、零碳公交等場景的落地,由產業發展外溢至居民生活的方方面面。這給居民帶來的最直觀的感受是——可以放心呼吸“好空氣”。據統計,鹽城全市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率連續九年保持全省第一。
在涵蓋生態建設的市民待遇維度,鹽城得分在八城中僅次于南京。此外,鹽城2023年度通勤高峰擁堵指數是八城中最低的。
作為蘇北“一哥”,徐州自先秦就確立了重鎮地位,到了近代又通過轉型實現復興,經久不衰。這類城市,還有廣州、蘇州、成都等。
徐州傳統經濟以煤炭和重工業為主,近年逐步實現“資源型城市低碳轉型”,然而資源消耗型的經濟增長模式帶來的影響還未完全消除,徐州的空氣達標率是八城中最低的。
但是,孤軍挑戰“蘇南”大軍也有不少收獲——居民收入較之租住房成本具有明顯優勢,經濟發展推動了購物中心、影院的大力建設,以及成為蘇北唯一開通地鐵的城市。
城市是文化的“容器”,城市競爭的本質實為不同文化基因的對話。
無論是何種維度的競爭,散裝江蘇的內核恰恰是“形散神不散”。江蘇八城中,有以生活舒適度見長的蘇州、無錫、常州、揚州,也有市民待遇更優的南京、南通、鹽城,還有以市民引力為“長板”的徐州。
“散”的是不同文化基因塑造理想之城的差異化路徑,“不散”的則是以人為本、舒適為民的城市發展理念。
Copyright © 2017-now 國際動態傳媒 版權所有